茶博会专稿:寻味诗中的“湄潭茶”故事

 

     “舌底朝朝茶味,眼前处处诗题。”自古以来,茶和诗亲密无间,妙茶含诗韵,巧诗咏香茗。多少文人雅士闻香识茶,杯茶盏水间佳句迭出。从皎然“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的尚茶知趣,到卢仝“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的真味品悟;从苏轼“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清雅风流,到赵朴初“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的豁然开朗……这些脍炙人口的茶诗词,在中华文化长廊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茶乃灵物,荡涤肺腑,文人们借于茶饮,寄情山水,悟本求真,用诗词将茶之真味诠释得淋漓尽致。

 

     南明时期,隐居在湄潭的贤人程源、范鑛、郑之珖、钱邦芑与部分本土湄潭人等在西来庵琴洲一带,“抱琴提壶”、“扫叶烹茗”、“啸歌自适”……琴洲酬唱的佳话至今流传乡间,湄潭茶文化的底蕴也被世人津津乐道。

 

     从唐代陆羽《茶经·八之出》关于思州播州费州夷州产茶之记载,到清代《贵州通志》关于“……湄潭眉尖茶,皆为贡品”的描述,茶细质佳的湄潭茶陆续为世人所熟知,在芸芸众茶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渐渐为文人雅士所垂青。

 

 

     古今文人墨客以湄潭茶为内容的吟诗作赋不在少数,单单嵌以“湄潭茶”三个醒目字样的诗歌作品却并不多见,而清代诗人倪本毅所著的《黔诗纪略后编》中,有一首他创作的名为《谢钱生惠湄潭茶》的茶诗,算得上是其中的凤毛麟角:

 

《谢钱生惠湄潭茶》

白绢斜封待远还,毛尖到手喜开颜。

乡园佳味从来好,不用逢人说雁山。 

 

     倪本毅,字复山,清朝贵州省黎平府人(今黎平县)。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辛卯科乡试,中第二十一名举人,初任开州(今贵州开阳县)训导,辅佐地方知府,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务,后升任浙江乐清知县,正七品,掌一县治理。此人喜好吟诗,《黔诗纪略后编》传证者陈田,评倪本毅为“五开诗人之豪”。

 

     《黔诗纪略后编》是清代贵州地方性诗歌总集之一,收录了清代贵州421位诗人2289首诗作。书中收录倪本毅诗作30首,《谢钱生惠湄潭茶》为其中一首。

 

     此诗写于倪本毅在浙江乐清任职知县之时,与其说表达的是诗人倪本毅对朋友的惠谢之意,不如说是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倪本毅因出生于西南产茶地贵州,又工作于产茶地浙江,对烹煮品茗之事自然驾轻就熟,闲暇之余浅酌常饮,甚有研究。时年倪本毅收到一位钱姓朋友的书信,专门从贵州湄潭寄送茶叶给他品尝,“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情谊让倪本毅很是感动,品茗后随即赋诗一首表情达意。

 

     据史料记载,清代时钱氏家族在湄潭人丁兴旺,重才学,讲义气,在地方上甚得人缘,倪本毅诗中的“钱生”具体指何人,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考究,所幸这并不影响倪本毅对湄潭茶的评价。

 

     “白绢斜封待远还”,古人书信常用白绢在信函外横着缄封的,从“白绢斜封”看得出书信的外包装相当精致,有档次。古代信息传达慢,书信要长途跋涉历经数日才能到达。诗人倪本毅背井离乡在外地工作,等待远道而来的家乡人的信息很久了,乡园家信的到来,让倪本毅的心情如久旱逢甘霖般舒畅愉悦。

 

     “毛尖到手喜开颜”,描写形象传神。诗人拆开书信,信中友人问候之语自然不用言表,最开心的莫过于钱生知道我(指倪本毅)喜欢饮茶,特意为我捎带了家乡贵州境内湄潭县毛尖茶,我怎能不喜笑颜开呢。这湄潭毛尖茶在清代时是朝廷的贡品,味美质佳,非一般人所能有口福。倪本毅品尝之后,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乡园佳味从来好”,这里诗人没有细说湄潭茶的外形、滋味、汤色、香味等如何上乘,用一个“佳”和“好”字来浓缩表达。对于一个羁泊异乡的游子来说,家乡茶的味道一直以来都是这样的醇香爽口,令人回味无穷,让人魂牵梦绕。与其说倪本毅品饮的是浓浓的茶香,不如说他记住的是淡淡的乡愁。

 

 

     那湄潭茶的品质究竟如何呢?“不用逢人说雁山”,这一句应该是最好的答复。据《黔诗纪略后编》中注释 “雁山产贡茶”。翻史料得知,“雁山”又称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乐青境内,雁荡山高、雨多、气寒、雾浓,产茶历史悠久,约在千年以上。据朱谏的《雁山志》记载:“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雁荡毛峰为雁荡地区著名的高山云雾茶,古称“雁茗”,明代即列为贡茶。清代光绪年间,雁茗名声更胜。当年诗人倪本毅在浙江省乐青主政一方,品饮雁山茶恐怕也是常事。虽然当时湄潭茶的名气远远不敌雁山贡茶,但诗人倪本毅认为贵州“湄潭茶”与浙江“雁山茶”相比,丝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所以他才底气十足,自信满满地表示,从此再也不用只说雁山贡茶好了,要充满自豪地为朋友们多多介绍来自家乡贵州的湄潭茶。

 

     把盏香茗处,片片新绿淡浮沉,袅袅茶香里,丝丝乡味涌心间。倪本毅诗中的湄潭茶香还余音不息,抗战期间浙江大学迁至湄潭办学又为湄潭茶再赋新曲,苏步青与钱宝琮等教授发起成立了“湄江吟社”,教授们对诗韵四溢的湄潭茶情有独钟,以《试新茶》等为主题创作茶诗词佳作数十首。比如:

 

     苏步青的“翠色清香味可亲,谁家栽傍碧江滨。摘来和露芽方嫩,焙后因风室尽春”;王季梁的“许分清品胜龙井,一盏定叫四壁春”;钱琢如的“旧雨来时虚室白,清风生处满城春”;江问渔的“龙井清泉无恙否,西湖回首总伤神”;祝廉先的“佳境每从清苦得,芳甘原属岁寒身”、“曾闻佳茗似佳人,更喜高僧不染尘。秀撷辩才龙井好,寒斟惠远虎溪新”……等等。

 

     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知识分子们克难攻坚,潜心科研,饮茶思乡,以茶明志,尝甘苦而知后进,举科教而兴邦国,在抗战高校西迁中书写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为世人所敬仰,也为湄潭的茶文化留下了一笔瑰宝,为今人所传颂。

 

(来源:微美湄潭)

2019年4月13日 23:0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