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华章】下关沱茶的传承

■来源:下关沱茶订阅号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振兴包括传统工艺在内的民族文化遗产,几乎是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传统工艺大国,诸如丝织、制瓷、冶铁、造纸术、印刷术等重大技术成就,无不对本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

即便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制茶、酿酒、造纸、制作瓷器等中国传统技艺手法及其制品,在现实生活中依旧被广泛应用着,从而展现出及其重要的社会价值。有些传统技艺手法已经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以制茶为例,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名单来看,共有三十七个茶叶技艺入围,其中便有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下关沱茶创制于1902年,距今已经有近12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手手相传从未间断,保持着有序的传承。

云南独特的地理地貌,多民族的风土人情塑造出独具一格的边地文化,下关沱茶便是滇西高原上一颗闪耀的明珠。

下关沱茶是云南茶叶中很古老的品类,类似于碗形状的下关沱茶始创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距今已有近120年的历史。下关沱茶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滇西乃至云南地区的茶文化,更是伴随着马帮的延伸与前行,加强了边地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和藏族人民茶叶交流。1986年第十世班禅与2006年第十一世班禅都曾亲临下关茶厂,为下关沱茶留下了“世代茶缘,藏汉合欢”的认可与赞誉。

方苏雅(法国)摄

让我们追寻岁月的足迹,回到1902年的下关,去追寻创制沱茶的脉络。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紧压型普洱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谢肇淛在其著《滇略》中就对紧压型普洱茶有所提及——“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可见早在400多年前,紧压型普洱茶就已经出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团型的普洱茶在马帮运输过程中因茶叶内部空气不流通,极易发霉。喜洲“四大家”之一的严家创制的“永昌祥”商号,在吸取了景谷私人茶坊所制的“月饼型”团茶小巧便于运输的特点创制出类似于碗状的沱茶,传承至今就是我们见到的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的创制,及保证了紧压型团茶的透气性,又防止普洱茶在运输的过程中发生霉变,同时最重要的就是碗状的沱茶能最大限度的增加茶叶外部承压,内部和空气的接触面,在后期能够有效的促进茶叶自然发酵的过程。从此永昌祥以“川销滇茶,滇销川丝”经营战略,一举占领了四川重庆等地区,留下了“沱江水,下关茶,香高味醇品味佳”的佳话。

下关沱茶的创制,既是继承了过去紧压茶的传统技艺,又在过去的基础上开拓创新,对后来的下关沱茶的名流海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的民族、国家或地区内人们独特的创造能力。

下关沱茶,它体现出来的是大理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具有大理民族区域特色的一门传统技艺,是云南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下关沱茶不再仅仅是纯粹的手工传统技艺,它已经成为现代化的企业模式。但是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下,下关沱茶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做沱茶技艺和大理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不断砥砺前行。

 

 

2021年4月23日 16:0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