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夫茶里的人情常在

 

202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潮州考察时强调:潮州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绣、潮雕、潮塑、潮剧以及工夫茶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弥足珍贵,实属难得。

 

习总书记喝茶爱茶并且不遗余力推广茶、代言茶在业内已经是家喻户晓了。无论是2003年“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的点赞之语,还是2005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不管是2018年“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文化品位,抑或是2020年“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的殷切希望。都是来自最高层的关注与关怀,因此我们也常说:中国茶的黄金发展期业已到来。

我们都知道习总书记酷爱茶,尤其是工夫茶,但他是从何时爱上茶的,我们不得而知。或许这要从30年前他主政宁德时期开始说起,从他那句“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开始。

1990年5月4-6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与继任书记陈增光冒雨联袂下基层交接。在坦洋村临走时,习书记握住老支书的手诚恳地说:“原想安排一段时间到村里住一阵,走走家,串串户,没料到这次走得那么匆忙,很是遗憾。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工夫茶,人走情常在。”

 

 

时间退回到1988年,习近平担任宁德地委书记。

据时任坦洋村村支书的刘智勇回忆说:“那是一个下着小雨的秋天,习近平轻车简从,身着蓝色短袖和带着补丁的裤子,面带笑容的来到坦洋村。座谈会后习近平沿着山路,踩着泥泞爬上村后的一座茶山,看到茶园,他鼓励村民:坦洋要当领头羊,不断放大坦洋工夫红茶的品牌效应,因地制宜,壮大茶叶经济。他还明确提出来坦洋发展好了,就要走出去,要与困难村结成对子,开展帮扶。”

 

两年的时间,说长确实不长,但是就是这两年的时间里,习近平把坦洋作为党建、扶贫思想的“策源地”和“实践田”。一个坦洋,见证了习近平从政之初的为民情怀。坦洋不仅诞生了“人走情常在”的温馨之语,“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也是在这里实践,“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更是在这里落实。一个坦洋,一份带不走的茶情。

拳拳爱民心,点滴为民情。

只有看惯了民生疾苦的领导人才会有这样的抱负和情怀。“为人民服务”也确实不是一句空话,是每一代中国领导人用他们的赤诚之心铸就的佳话。

在中国有句老话叫“人走茶凉”,但习总书记偏偏要说“人走情常在”。也正是这份茶情,成就了脱贫致富的中国梦。

习总书记“人走坦洋”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他一直怀揣着这份情从坦洋开始,遍撒全国,使之成为全民小康奋斗路上的精神来源。如今的坦洋,也早已今非昔比,华丽转身,走上了富裕的新大道。

 

从习近平初来坦洋时,农民守着500多亩茶园,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窘境到2019年人均年收入超过了两万元。40倍的数值足以证明当年习总书记提出的“因地制宜,发展茶业”的政策是正确的,“人走情常在”的关怀是实在的,以茶脱贫是可以做到的。坦洋工夫茶,这款咸丰年间创制的工夫红茶也脱去了历史外衣,成为中华茶中的一朵奇葩,成为坦洋村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历史上的坦洋工夫红茶试制成功后,经广州远销西欧,很受欢迎,成为闽红三大工夫茶之首。此后名声就不胫而走,大批茶商接踵而至,入山求市。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881一1936)的50余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都在500吨左右,其中以1898年为最盛,出口量达1500吨。坦洋街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成为福安市的主要红茶产区和周围七八个县的集散地,产品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下盛极一时的民谚:“国家大兴,茶换黄金。龙凤桥,白银用斗量。”

 

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2015年,坦洋工夫成为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球合作伙伴唯一指定用茶,世界名茶地位再次得以认可。

而今的“坦洋工夫”,在科研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手中,继承了传统,又焕发出新的光彩。它外形紧细匀整、色泽乌黑油润、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高锐幽远、滋味鲜爽醇厚、叶底软嫩红亮。至今,“坦洋工夫”在全国各地乃至欧美等国仍具有很高的品牌声誉。

 

2020年9月1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钟山与德国驻华大使葛策、欧盟驻华大使郁白正式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该协定包括十四条和七个附录,主要规定了地理标志保护规则和地理标志互认清单等内容。协定纳入双方共550个地理标志(各275个),涉及酒类、茶叶、农产品、食品等,其中坦洋工夫茶成为国内唯一入选的茶品。我们相信坦洋工夫茶将会开启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们每天都在创造奇迹,这个奇迹也在坦洋工夫不断上演,带着那份“人走情常在”的深情,最后定会成就伟大中国茶叶梦的宏伟蓝图!

2020年10月16日 15:5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