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边聚焦】湄潭茶产业系列报道之③柔情与豪情并存的中国茶海

此刻,我从一杯叶片上下浮沉的湄潭翠芽那清亮的茶汤中似乎看见了那片位于湄潭永兴的万亩茶海。

有句唐诗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来比喻这片茶海也不为过。

浩渺烟波生快意,蒸腾霞蔚当豪情。

虽然早已耳闻并在编辑杂志过程中运用永兴茶海的照片很多次,但当你亲眼目睹之后,内心除了震撼还是震撼。

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茶海,连片茶园近4.3万亩,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湄潭考察时称之为“万亩茶海”。

置身茶海,若晴日,则绿涛绵延、茶海杨波;若雨夜,则翻江倒海、乌蒙磅礴;若雾时,则云蒸霞蔚、气吞山河;若风起,则风吹茶浪、舞曳生姿……

探春日,桃李争春,看万紫千红开遍,采茶女忙碌的身影在万里碧波中犹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采茶手上下舞动谱写春日里的律动,一首隽永的茶歌。

访夏时,热浪袭来,看满眼绿波,看生活的美好赞歌。贵州的茶不像江南的娇贵,同样是国家级良种,贵州的茶在适应了贵州的气候环境之后成为了“摇钱树”:三季可采,也就造成了我们一路上都能随处可见的场景——或夫妻,或妇女,或一家三口,或姐弟,或老妪甚至还有带着襁褓中的婴儿来采茶的。成为夏秋季采茶主力军的妇女、老人、儿童画就了“可歌可泣”的贵州茶事图。茶确实已经成为湄潭、贵州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欣欣向荣的时节中我们确实能感受到一派繁荣富足的景象。

茶,做到了一般农作物无法做到的,尤其是在贵州这个地方。

都说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一片达4.3万亩的茶海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那是硝烟烽火下走出来的豪壮之物。

1939年,是注定不寻常的一年。不仅是中华民族危难艰苦之年,亦是贵州茶产业始功之年。这一年,中国抗日军队在前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在后方,一支茶军——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张天福、李联标、刘淦芝等茶界泰斗先后科研实践于此;一支文军——国立浙江大学正式确定西迁湄潭办学,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等科学泰斗先后教学耕读于此。

两支科教队伍在秀丽的湄江河畔不期而遇,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在茶叶的种植、科研、生产、教学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为开展茶叶科学研究,探索规模化种植茶园的模式,中农所课长王淘与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教授在永兴镇段石桥(现永兴茶场一队)附近开垦了一片实验茶园,这就是永兴茶海最早的开垦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实验茶场发展为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国营湄潭茶场,继续致力于茶叶科研生产。20世50年代初,贵州开始大力发展农垦茶园,为了扩大茶叶生产,带着中央实验茶场基因的贵州省茶叶科学研究所和国营湄潭茶场陆续在湄潭县城周边的许家坡、麻子坡、囤子岩等地开荒,新种植了2000多亩茶园。到1970年,茶园面积已达8000多亩,成为当时贵州省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园。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规划,形成现有规模。

站在如今茶海的制高点观海楼眺望这漫山遍野的茶园,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西至永兴,以观茶海。我们发出的不仅仅是一句“真的好美”的感叹,更是对当年烽火连天之中的中华民族不曾放弃的铮铮骨气的敬重,是对现在勤劳致富之中各族儿女“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最美表达。

全国茶园去过那样多,都不像永兴的这片茶海如此令人“壮怀激烈”。有时候,人的内心很容易被击中最柔软的部分,茶用它最自我的表达方式将我们一击即中。

骇浪惊涛四海哔,新时世界叹花花。

百年岁月如流矢,几度兴亡话与茶。

湄潭的茶,美的柔情,也美的豪情!

2020年6月25日 17:0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