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泡壶吃吃”

■来源:何关新

“茶泡壶吃吃”,是一位爱茶的老领导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这句话用杭州方言讲起来虽然有点不雅,但细细品味,却浸润着人间烟火,弥漫着岁月茶香,记录着一代代杭州人饮茶、 爱茶的厚重历史。

让我们先把目光转向距杭州1000千多公里的河北赵县,这里古称赵州,著名的赵州桥即坐落于此。赵县有一座香火旺盛的柏林禅寺,中国茶史上著名的典故“吃茶去”就是唐朝的从谂禅师在这里流传下来的。

柏林禅寺

走进柏林禅寺,能看见“禅茶一味” 碑记:“新到吃茶,曾到吃茶,若问吃茶,还是吃茶。”这16个字就是对“吃茶去”公案的概括——“ 新到的僧人、曾到的僧人和寺院的监院”3个人,赵州禅师让他们统统“吃茶去”。由此开创了“禅茶一味”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之师一休对之给予高度评价:“一味清净,法喜禅悦,赵州至此,陆羽未曾至此。”

回头再品味杭州话“茶泡壶吃吃”,竟与“赵州禅”有异曲同工之妙。喝茶习惯已深入血脉的杭州人早就了然“赵州禅”的深意,在杭州人休闲喝茶常去的九溪十八涧,林海亭中就有一副抱柱楹联:“小住为佳, 且吃了赵州茶去;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人生于世,总免不了烦恼。佛经说:“人生七苦,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绝大多数普通人不会削去三千烦恼丝去修行求解脱,打拼在滚滚红尘,需要强大的抗压能力。内心的强大也需要外力的加持,泡一壶茶, 或许就有了一身坚硬的铠甲。

正因如此,杭州这座中国茶都,通过设立“全民饮茶日”,举办“茶奥会”等载体,将“茶泡壶吃吃”这句老杭州的市井方言,优化为“每天一杯茶,健康千万家”的饮茶理念,持续推动传播,使之成为杭州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城市气质的内在基因和独特韵味。

无论晴天雨天,茶泡壶吃吃。天有不测风云,总免不了阴晴冷热,难遂人意。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可以改变心情。心情好了,雨天也有诗意;心情不好,晴天只见毒日当头。杭州慧开禅师有诗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谅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泡一壶茶,看壶中方寸之水,望天上云卷云飞,晴天就享受阳光,雨天就读书会友,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顺其自然,让茶的美好伴随生活的美好。比起日常的晴雨,历史上的风云更加惊心动魄。当年钱镠以武力起家,经营杭州,成为吴越王。后宋朝新立,虎视眈眈,其后人为保境安民,纳土归宋,并将杭州所产好茶大量进贡,终换来杭州一方平安,富庶经年。“杭州茶” 与“陌上花”,成为那时杭城居民和平安宁生活的写照。

无论中年老年,茶泡壶吃吃。人到中年是个坎。人们常说:人到中年万事休,现代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爬坡上坎负担沉重,停不得、病不得,焦虑十足。特别是人近老年,更常常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忧伤。人生如茶,茶叶在壶中有起伏,茶味有浓也有淡。人到中年,正是有家有业,年富力强之时。即近老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曾诗:“谁道 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他第二次来杭州时, 已是年过五十,就是这人生的中老年时期,成为苏东坡在杭州的高光时刻,疏浚西湖,建立三塔,筑成苏堤,成为杭州人民后世景仰的“老市长”。公务之余,去西湖周边的智果、寿星、径山等寺院喝茶,成为苏轼体察民情、思考民生、收集民智的重要方式。顺便留下的29首茶诗,更成为杭州“茶都”盛名背后的有力注解。

无论是忙是闲,茶泡壶吃吃。忙与闲,都是心外之物,不应成为决定生活品质的主因。正如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对联所写:“享清福不在为官, 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勤政敬业,文治武功,日理万机,国力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六巡江南,四到杭州,还忙里偷闲,亲手采制龙井茶、封十八棵御茶 、写咏茶诗,留下“火前嫩,火后老,唯有骑火品最好”的名句,为西湖龙井茶文化添得浓墨重彩。

乾隆南巡

无论是敌是友,茶泡壶吃吃。人与人打交道,无论是共事,还是竞争,总有不对付的。俗话说:“曹操再坏,也有三个朋友,刘备再好,都有死对头,孙权再温柔,两边都是仇。”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朋友来了有好茶,对头来了也不一定非要刀枪相向,“杭铁头”也可以把身段放柔软,做人留一线, 日后好相见。不如泡一壶茶,聊几句天,有事好商量,也许就能化敌为友,一笑泯恩仇。

壶小乾坤大,茶中有真味。从带着茶香的历史中一路走来, 杭州在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依然需要以龙井的绿色为底色,传承好兼容并包、和谐交融的中华饮茶文化。正乘风破浪的你,如果看到这篇小文,且歇一会儿,“茶泡壶吃吃”。

 

2020年7月29日 20:3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