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茶家丨西湖边的这场传承,“炒”出了什么?

9月26日,在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新生代茶人非遗技艺传承竞赛交流活动上,35个年轻人坐在锅温超过200摄氏度的炒锅前,专心致志炒制茶叶。选手们的师傅——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也来到了现场观摩,时刻关注着徒弟们的炒制手法及锅中茶叶变化。

“师徒们”同台亮相背后,关于涉茶类非遗技艺传承的思考,也在延展开来。

西湖龙井炒制“十大手法”: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要依靠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与保护。而对于茶界来说,让涉茶类非遗更好地传承,培养更多“高手”,释放非遗促进茶产业和茶文化发展的潜力,其意义更为独特。

然而,涉茶类非遗传承也面临不少问题,如传承人空缺、新生代“接棒”乏力等,有全国人大代表专门提出了“关于适度扩大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规模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建议”。

茶和非遗的交集,究竟还能如何解读?近日,记者通过探访西湖龙井非遗传承正经历的故事,试着找出更多答案。

为何要聚集“增量”和“年轻”

前不久,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二级教授郭桂义提出的“关于适度扩大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规模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的建议”,收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相关答复。

这让郭桂义非常振奋,“我从自己关注的、熟悉的领域找问题,希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推动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上述建议是郭桂义结合自己工作,做了大量细致的调查研究后,选择把目光聚焦在“涉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这一群体上。

根据202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一般每五年开展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截至目前,分5批认定了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区)公布了22000多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龙头,地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的非遗传承人队伍。

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区、市)的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再加工茶的制作技艺,以及茶艺和茶礼等相关习俗。“根据统计,44个涉茶代表性项目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有26人,其中31个项目只有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郭桂义特别点到,黄茶制作技艺(君山银针茶制作技艺)、径山茶宴、白族三道茶等7项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空缺。

由此,郭桂义建议适度扩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规模,每个项目增加到5人左右,并尽快填补国家级传承人空缺的项目。“同时也要适当扩大省级、市级传承人规模,充分考虑茶类传承人群规模大小并结合各自特点和影响力,确保各地优秀的传承人均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认可。”


传承赛推动传承人的培养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非遗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其所传递出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在于其精妙的技艺、高超的水平。对于大部分茶非遗项目,以口传、心授、身教为主,依靠家族式和师徒式的方式进行传承。其中,代表性传承人作为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在非遗活态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涉茶类国家级传承人除了“数量少”的问题之外,还存在“年龄大”的瓶颈。目前涉茶类国家级传承人最小的47岁,最大的87岁,大部分传承人年龄在60-70岁。

郭桂义表示:“少部分传承人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在开展传承活动和培养年轻人方面存在一定困难。”老一辈非遗传承人渐渐老去,不少人担心,多年之后这些茶技艺“会不会成为绝响”。为避免出现非遗传承人才断层现象,重视茶类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人培养和加入,其实已迫在眉睫。

西湖边的传承何以“既火又活”

可喜的是,西湖龙井非遗传承这根“接力棒”,不仅很多人都想接、在接,还生出了不少新探索、新故事,可以说呈现的是“既火又活”态势。


西湖龙井茶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自杭州西湖龙井茶一级保护区翁家山村的翁力文,是首批西湖(狮峰)龙井茶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他很坚定地要把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虽然西湖龙井茶生长的气候、品种等在改变,但是工艺不能变,我们要传承的就是老底子的西湖龙井味道。”

在翁力文看来,炒茶说到底是一门手艺活,传承本身就是提升的过程。就像刚开始炒茶的时候,翁力文总感觉技不如人,父辈的客户喝到他炒的西湖龙井茶会“质问”他:你炒的茶叶为什么和你父亲的不一样?为了更接近“传统味道”,翁力文会和村里的前辈们探讨,如何炒制更能符合西湖龙井风味特征。他还特别收集了1953年版本的龙井茶制造标准,希望新炒的西湖龙井有“旧时的传统味道”。

正是像翁力文这样的“身边榜样”,在“守艺与传艺”之间,让西湖龙井茶炒制技艺这一非遗,愈加引人关注,并最终引来了它最需要的传承群体——年轻人。


翁力文(左)指导炒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翁力文如今已带了9个徒弟,每年都会集中培训,休息日还有人打电话要求“加练”。他说,成为一个合格的龙井茶加工工需要6年,成为一个出色的龙井茶加工工需要10年,成为一个出彩的龙井茶加工工需要20年。

如果按照这一时间表,西湖边的这场传承,显然还需要再往前提速,再加把火才好。

据了解,近几年,西湖龙井茶产区每年都会组织开展“炒茶集训”,从2020年只有12人报名,到2023年报名人数达到348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两个巴掌”,直面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的非遗魅力。“高温天,双手在200℃-230℃的炒锅里翻炒茶叶,哪怕烫出水泡仍咬牙坚持”,这是年轻人们学习的常态。在非遗传承人等大师级老师手把手的教学中,他们的技艺得到了飞速提升。


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组织专家审评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组织了多次新生代茶人非遗技艺传承的比赛和交流活动,传承应用非遗技艺,培养新生代制茶人才。“举办这样的比赛活动,对于西湖龙井茶非遗技艺的广泛传承应用,提升核心产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引导新生代茶人更加专心致志投身于学茶制茶,着力培养一支传承炒茶技艺的强大后备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秘书长赵宏权表示,这让核心产区西湖龙井茶的文化品位和品牌形象,在非遗传承人的推动下更出彩。

传承的价值还在放大

为什么大家争着“挤”进传承人的赛道?通俗来讲,因为可以“名利双收”。

从“名”来说,成为非遗传承人,意味着拥有更多对外展示的机会。同时也意味着品质的保证,消费者会产生天然的信任感。而这层身份的光环,也会让生产者更重视品质。从“利”来说,严选的品质,自然值得“更高的身价”。

对于这一点,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西湖龙井)”代表性传承人孙琦感触很深。20世纪90年代末,他在北京涉外旅游定点商店工作时,龙井茶的进货价“独领风骚”,高达800元/斤。而彼时,福建茉莉大白毫160元/斤,特级铁观音也才320元/斤。当福建的“非遗大师”开始频繁出现在宣传中时,“福建茶的价格就像是坐了火箭一样,一下子超过了龙井茶。”这是孙琦第一次对“非遗大师”有了实实在在的感受。


孙琦(中)组织开展了秋季炒茶培训班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孙琦一方面持续提升炒制技艺,一方面打造个人IP。在今年推出的新产品包装上,图片展示的是孙琦炒茶的手势,左下角标注“孙琦大师”。“我们推出的产品系列,分为传奇、传承和传人。”孙琦表示,要充分放大非遗传承人的作用。

如何进一步放大?今年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打包了19个非遗传承人”,牵头实施狮峰龙井茶“非遗龙头”项目试点工作,推出狮峰龙井茶全手工高质量产品。

“‘非遗龙头’产品通过立标杆、塑形象,从制作技艺上推行全手工模式,在产品品质上提高标准线,从而整体带动茶区内茶农手工做茶、做手工茶,更好促进非遗技艺的广泛性传承和应用。”赵宏权表示,在2024年春茶季,非遗传承人对高等级原料收购量提高增长9%,原料收购均价提高8%以上。


狮峰龙井茶全手工非遗产品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路走高的“身价”背后,更多拼的是品质。招牌立起来了,消费的活力自然会显现。

西湖边的这场传承,接下来还有多少能量,显然还有很多值得期待。

(来源:潮新闻)

2024年10月8日 09:5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