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
茶产业是江苏农业特色产业,江苏茶业以精细的茶园管理、精湛的茶叶加工、优质的茶叶品质闻名全国。当前,江苏茶叶生产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方式转型升级。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关于全国茶叶机械化现状的调研,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但关于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与分析的调研较少。
为了解江苏茶企机械化加工现状,摸清机械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茶叶机械应用范围,给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解决问题的依据与思路,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江苏现代农业(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借助分布于全省茶叶主产区的推广示范基地、示范点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微信小程序在线填报等方式,开展了江苏茶叶企业加工数据信息采集与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调研。调研组深入一线走访9县48家茶企(合作社、家庭农场),线上线下收集有效问卷182份,特别增加了机制工艺流程的满意度、值得推广的工艺、最需要改进的技术等选项和设计了建议、难点和需求等填空项。旨在为主管部门、业内同行、科研院所、机械研发企业提供借鉴,切实提高江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也为其他产茶区推进茶叶机械化加工能力与水平提供借鉴。
01
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
1、茶企及加工现状
江苏拥有茶园种植面积3.4万公顷,干毛茶年产量1.4万吨,现有SC认证茶叶企业766家、小作坊249家、经营主体1088个,工信部门备案的规模以上企业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0家。
此次调查企业为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所覆盖的推广示范基地依托主体、龙头企业、示范点、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以及示范辐射带动企业138家,分布于常州、无锡、南京、镇江、苏州、扬州、连云港等所有产茶区县,具体如图1所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所有接受调查的茶叶企业,平均拥有茶园面积26.5公顷,平均干毛茶年产量和产值分为7.8吨和510万元,亩均产值1.3万元。每个茶企平均拥有17.9名从业人数,属典型的小微型企业,其中加工机械专业管理人员3.6人,占比23.5%。调研茶企中仍有10.1%的企业认为生产能力不足,这些茶企的产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仍有提升的空间。此外,14.3%茶企认为江苏茶产业要发展需得到政府政策支持,而厂房无建设用地指标、融资困难成为这些茶企面临的困境。
2、加工生产线现状
调研茶企拥有99条连续化生产线(含数字化生产线9条),能完全满足加工质量要求的生产线仅有31条,部分满足的为24条;质量稳定的只有1条,说明江苏茶企对茶叶加工连续化生产线比较不满意,生产线稳定性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9条连续化生产线不能满足加工质量或数量需求,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调查还显示仅有6条生产线的部分设备或工序有数字化操作或控制功能,而茶企对这一功能的满意度只有1条,茶叶加工数字化在江苏仍处于起步阶段。
在生产线满意度方面,17.2%的茶企满意生产线中杀青效果及产能的提升;19.2%的茶企满意生产线能节本增效。在生产线性能改进方面,17.2%的茶企认为生产线中的关键设备,如烘干机、理条机等需要改进与提升;15.2%的茶企认为生产线不能实现自动化与连续化,特别是工艺间的连接与冷却回潮缺少机械与技术支持;8.1%的茶企认为生产线中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足,需要进行数字化改造。此外,调研中茶企对质量不稳定、生产效率低下与粉尘、噪音等方面也有提及,建议进行优化与改进。
3、加工设备现状
茶企的加工设备主要有杀青机、揉捻机、理条机、烘干机、提香机、精揉机、色选机等,可完成茶叶的初制和精制加工,茶叶加工环节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机械主要来自浙江、安徽和福建。
在最受认可的机械方面,57.1%的茶企认可杀青机,这与最满意生产线中杀青效果的调研结果一致。48.4%的茶企选择理条机和做形机,47.3%的茶企选择烘干机,44.0%的茶企选择揉捻机,13.2%的茶企选择炒干机,这与这些设备操作简单、投入成本较低、适用性广泛有很大的关系。此外,只有1.1%的茶企选择红茶发酵设备,进一步调研发现:一是江苏红茶发酵设备的普及率不高,二是现有的红茶发酵设备普遍存在发酵品质不匀、供氧不充分、难翻拌等问题,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在值得推广设备方面,16.5%的茶企选择杀青机械,如汽热杀青机、电磁杀青机、杀青冷却一体机等,这些设备融入其他先进的加热技术,在杀青品质提高、精准分段杀青、能量利用率等方面有巨大优势。除此之外,理条机、提毫机、色选机、扁茶机、自动包装机、发酵一体车间等设备的提及率都不足2%。
在认为不足的设备方面,33.0%的茶企选择摊青设备,调研发现,茶企的摊青设备都是一些简易通风贮青槽、贮青车等,存在鲜叶搬运人工操作强度大、摊放过程需要人工翻拌、环境可控性差、对厂房占地面积要求高等缺点。22.0%的茶企选择理条机,这是因为理条做形是江苏名优绿茶塑造外形的关键工艺,调查中最常见的理条机是往复振动式理条机,存在能耗高、温度分布不均匀、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20.9%的茶企选择杀青机和烘干机,杀青是绿茶加工的关键工艺,所以杀青机往往是生产线中最重要、最受关注的设备之一,稳定性差、受热不均匀、温度不易控制等问题是茶企对杀青机不满意的因素。目前,烘干机虽是成熟设备,但普遍存在能源消耗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保证茶叶色泽香气等品质方面还有进步空间。此外,15.4%的茶企选择精揉机,这与其劳动强度大、自动化程度低、效率不高有关。
4、茶叶加工技术现状
茶企对机械加工技术与工艺流程的满意度为67.9%,其中非常满意的占12.9%,说明江苏茶企对目前的机制加工技术与工艺流程是满意的,26.4%的茶企认为机制加工技术或工艺流程还需进一步优化改进,提高工艺流程的合理性。
在认为值得推广的工艺或技术方面,精揉、理条、压扁都有被提及,提及者为生产南京雨花茶、金坛雀舌茶和天目湖白茶的厂家。在回答当前企业最需要改进的一项技术时,六成的茶企选择机械化加工技术,如碧螺春茶的曲毫技术、雨花茶的搓条技术等,四成的茶企选择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5 、 技术人才现状
在当前最主要的难点和需求方面,有47.3%的茶企遇到劳动与技术人员短缺问题,而对技术人员的培养则是对江苏茶产业建议中较为靠前的选项;在需要的人才类型方面,质量安全管理人才、加工技术人才、生产管理人才和机械专业人才位列前四,江苏茶产业比较缺乏机械化专业方面的人才,客观上增加了企业接受机械加工新技术与新理念的难度。而人才队伍是促进茶产业的创新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资源,人才短缺是江苏茶企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02
江苏茶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1、加大政策扶持与倾斜力度
一是出台茶机研发与应用倾斜政策。目前,江苏拥有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等涉茶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大量的农机、食品装备制造企业。有关职能部门应设立专项研究课题与专项引导资金,一方面引导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装备企业深度合作,统筹全省资源,对高端装置、智能装备联合攻关。鼓励省内相关单位引进国内外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加速先进技术与装备的落地。另一方面,引导茶叶生产经营者对现有生产流水线进行自动化改造与提升,鼓励茶叶生产经营者使用新装备和新工艺,实现茶叶加工连续化和智能化。
二是完善并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和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团队、技术与政策优势,集成开展机械化生产加工技术与配套技术融合的研究,做到一县一技、一品(茶品)一技,切实促进农机农艺的相互融合。统筹国家和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与各地农业推广部门之间的关系,分工协作,积极引进先进试验示范技术,扩大茶叶机械化生产加工与试验示范范围。
三是确保经营者改造工作顺利展开。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前提下,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贴息贷款、担保贷款、品牌订单贷款等形式来满足车间改造用地和融资需要,鼓励经营者以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为依托,促进智能化、自动化与农业装备的融合,将新技术、新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生产效率。
2、加强茶叶标准化体系建设
茶叶的标准化工作是中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从事茶叶生产、加工、贮存和营销,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2022年江苏省委1号文件要求加快培育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绿色与高质量发展,因此茶叶标准化对于规范茶叶生产加工过程、保障和提升茶叶品质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是统筹推进江苏省茶产业标准化建设。汇集全省力量,全面梳理茶园、加工和产品等茶产业链上的标准化问题,加快茶产业关键环节标准的制修订,要重视和加强茶园的标准化建设,突出茶园的标准化与宜机化。构建以茶叶产品生产全过程作为整体,相关指标协调优化、相互配合的成套技术规程,实现与产业结合紧密,逐步建成体系健全、实施高效、布局合理、指标科学的江苏茶叶标准化新格局。
二是出台省级层面茶机装配标准体系。调查表明,江苏省现存制茶机械普遍存在装备制造不规范、装配无标准的问题,结构、传感器型号、精度、用料、安装位置、采集点等均无统一标准与要求,直接导致同一名称的制茶机械,不同厂家的性能相去甚远,工艺参数无法推广,机械制茶仍需工人经验把握,做茶“省力,但不省心”,与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标准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建立规范统一的传感器、茶机装备材料(热力学性能、厚度、规格)装配,甚至是制造标准体系,是江苏茶产业高质量进程中必须要完成的命题。
三是构建茶叶茶机标准化工艺体系。调研发现,由于茶叶加工工序及品质形成的复杂性,许多的制茶加工设备在使用中并不理想,因此需要结合工艺性能实验,进行原始创新与集成优化,构建机理与茶理、工艺与装备深度融合的茶叶标准化工艺体系。
3、重视机械化人才队伍培育
一是加强从业者高素质培训。提高从业者的机械化生产与加工意识,梳理茶园管理、采摘运输、初精制加工等生产加工技术流程,加强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机械化生产加工人员的能力提升。
二是打造机械化人才队伍。通过培训、与科研院所合作以及外部引进的方式培养和孵化江苏省的茶叶机械化人才,培育形成一支从种植到加工的人员队伍,特别是培育茶叶机械化青年科技人才。结合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通过创新团队和分布全省茶叶主产区的茶叶推广示范基地,构建并培养基层机械化队伍,有利于打通机械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是加强新农人的培育。新农人是顺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而产生的全新力量,是江苏茶产业与机械化人才队伍的希望所在。2022年,江苏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打造农业领域新农人队伍建设。根据新农人的素质基础和茶叶产业特点,制定精准的培训计划。加大对新农人的政策扶持,把新农人与家庭农场视为等同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在政策上同等扶持。
03
结语
文章调研了江苏茶企加工生产线、加工设备与加工技术现状。调研茶企拥有99条连续化机械加工生产线,机械加工技术总体满意,杀青、理条、压扁等工艺技术较为满意。但生产线存在稳定性差、冷却回潮不足、粉尘污染、数字化欠缺等问题,部分设备(如摊青设备、精揉机、发酵机等)及技术(曲毫技术、搓条技术等)存在改进和提升空间,而技术人员特别是机械化专业人才短缺、厂房无建设用地指标成为江苏茶叶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设立茶机研发与机械应用引导资金、构建茶叶茶机标准化工艺体系、满足车间改造用地需求、加强机械化技术人才队伍培育,引导茶叶生产经营者使用新装备和新工艺对现有加工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提升茶叶品质,实现茶叶加工智能化和标准化,这正是新质生产力在茶叶生产加工环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江苏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作者简介:
12
尹 娟
农艺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硕士研究生,江苏现代农业(茶叶)技术体系金坛基地主任、常州市“双学双比”女能手联盟副理事长、常州市现代农业科学院茶业研究所所长、江苏茅山茶海有限公司总经理。荣获全国十佳“巾帼新农人”、常州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先进个人、常州市“十大新农人”。主持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等奖项5项。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CARS-19),江苏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资助(JATS[2023]090、JATS[2023]096、JATS[2023]338)
具体内容详见《中国茶叶加工》杂志,2024年第2期文章《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页码:65-69,作者:尹娟,王镇*,段兆翔,颜进,陈佳豪,史云霞,胡慧婷,尹福生。
引用格式:尹娟, 王镇*, 段兆翔, 等. 江苏茶叶机械化加工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J]. 中国茶叶加工, 2024(2): 65-69.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