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载坚守薪火传 四海共扬茶艺承 ——第十届茶艺师资班毕业茶会在杭举行

盛夏时节,茶香萦绕西子湖畔,第十届茶艺师资班毕业茶会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举行。这场以“十载坚守薪火传・四海共扬茶艺承” 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对茶艺师资班十年历程的深情回望,更是中国茶叶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二十载茶业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璀璨亮相。

图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陈宗懋,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副会长孙忠焕,中国茶叶学会名誉理事长杨亚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茶叶学会常务理事王新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姚明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肖碧林,浙派古琴名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顾建平、农业农村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原主任刘新,中国茶叶学会茶艺专委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于良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伟华,杭州市农科院茶叶所所长赵芸,拥有全网2500万粉丝的国学、古诗手势舞创始人小一姐姐及小团子,余杭区茶办副主任吴春仙,三茶集团投资发展部经理黄微,中国茶叶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国家级茶艺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周智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业发展战略研究与文化传播中心主任、中国茶叶学会副秘书长薛晨,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感官审评与检验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刘栩第一至九届茶艺师资班的优秀代表等领导嘉宾出席本次茶会。

图片
图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周国富致辞

本届师资班从两百余名报名者中严格遴选,汇聚了高校教师、茶企精英、茶馆管理者、培训师等多元化背景的优秀人才。他们不仅技能精湛——其中7人次斩获省级赛事佳绩,5人次曾代表本省征战全国赛场,1人荣获金奖,更秉持“空杯心态”,潜心研修,为未来播撒茶艺火种积蓄力量。

本次茶会来自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名学员,历经淬炼,学成出师,肩负起新时代传承中华茶文化的光荣使命。特邀前九届茶艺师资毕业生代表出席,其中13名全国技术能手以及各地茶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重返母校,献礼师资班创办十周年,展现茶文化传承的新生力量。

图片

往届优秀代表第二届茶艺师资班学员爱新觉罗毓叶发言

图片

本届学员代表杜阳发言

图片

教师寄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

茶会上,还为本届学员、优秀学生、优秀班委颁发证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茶会现场,通过主题茶艺、诗朗诵等多种形式,展现师资班十年育人成果。

学员们以精湛茶艺诠释时代精神:第九届学员辛欣的《驯沙记》,将治沙精神融入一杯茶中,书写内蒙古绿富同兴的壮美画卷;第五届学员、全国技术能手许莎莎的《袅袅茶香璀璨星光》,借茶艺传递对自闭症儿童的深切关爱;第十届学员彭天媛的《茶和之路美美与共》,则沿着“一带一路”的脉络,演绎万里茶道贯通古今、文明互鉴的和谐篇章。十届学员代表联袂呈现的诗朗诵《茶路华章,薪火永续》生动展现了师资班十载育人的文化担当。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次毕业茶会现场设有12席,除了2席主宾席以外,分别以历届师资班主题为经纬,将十年发展脉络凝练于席面方寸之间。“梅灵雅集、玉壶茗心·素茶有情、源·缘·圆、一叶启航·艺传八方、让世界充满爱、茶和世界、敬·一杯茶的述说、茶让世界更美好”。方寸席间浓缩十年光阴,无声诉说着薪火相传的不凡历程。

图片

二十年间,中国茶叶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级机构广纳200余位海内外权威专家、学者,成功构建起“技能人才为塔基、专业人才为塔身、师资人才为塔尖”的金字塔型茶业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权威师资矩阵——组建由中国茶科所资深科研人员、高校茶文化研究学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构成的近200位名师专家库,其中正高级职称专家占比达65%。累计培训学员10万人次,其中,培养农业推广硕士120余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0余名,10000多名学员已成为行业骨干。中国茶叶学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独具匠心、层次分明的茶业人才培养体系,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经专业、通技能的茶业人才,成为茶业培训领域公认的标杆与“黄埔军校”。

从早期技能培训班稳健起步,逐步打造出以茶艺师、评茶师、茶叶加工工三大核心职业为主体的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的技能培训体系,为从业者铺就了清晰的职业发展阶梯。在此基础上,不断拓展培训边界,逐步延伸至涵盖茶叶生产技术、茶业经营管理、茶叶品质评鉴、茶艺与茶文化等多领域的研修班,形成了“横向分类精准、纵向分层合理”的培训产品矩阵,为一线从业人员提供了丰富多元、量身定制的学习选择。目前,龙井茶、普洱茶、闽北乌龙茶等多项茶叶品质评鉴与加工类专题研修班已连续举办十余届,近些年新开创的“器与茶”、点茶技艺、茶饮创新设计等多项茶艺与茶文化类专题研修班赢得了广泛赞誉和高度认可

在培训网络上,创新推出“线上云授+线下面授”的培训模式,与蓝城集团等单位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了龙坞蓝城茶学院、云栖(狮峰)茶学院,在辽宁沈阳、河北廊坊、海南三亚、广东深圳、湖北恩施、上海、香港等9个城市设立了培训技术服务点,将优质资源辐射至全国各地,持续推动以中茶所为核心的“1+N培训网络”向纵深发展,为茶业人才的培养和行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行业标准建设方面,成果斐然。鲁成银研究员、周智修研究员参与《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审定。研究所联合学会牵头起草了《茶叶加工工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以及《农业技术员(茶园管理员)浙江省职业标准》,学会先后牵头起草了T/CTSS 6-2020《中国茶艺水平评价规程》、T/CTSS 7-2020《茶叶感官审评水平评价规程》、T/CTSS 3-2024《茶艺职业技能竞赛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团体标准

题库建设方面先后开展《茶艺师》《评茶师》《茶叶加工工》《调饮师》等职业五个等级的省级及以上题库开发与审定工作,累计出题4万余道。为推动浙江省乃至全国茶叶行业技能人才评价做出了积极贡献。

教材编撰方面组编出版了《茶艺培训教材Ⅰ-Ⅴ》《评茶员培训教材》《探秘中国茶(少儿版)》《know tea,know life》等一系列中英文权威书籍16部累计600余万字,为广大茶叶从业人员和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学习提升参考资料。

在技能评价专家培养方面,受人社部、浙江省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等委托,培养茶艺师、评茶师等职业考评员、裁判员近千名,为技能人才认定与评价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茶产业蓬勃发展,茶艺培训师资缺口日益凸显。2013 年,面对 “产业热、人才缺” 的矛盾,中国茶科所与中国茶叶学会经过两年调研与多轮论2015年,首创茶艺师资培训班,以“宽基础,精专业”的课程设计理念,构建“科学、文化、艺术、技能、传播”“五位一体”课程体系,以“一年制、小班化、精英化”培养模式,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农林大学、西泠印社等单位的60余名权威专家、学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精英教师亲临授课,全面提升学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首届师资班40位学员作为先行者,走进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336课时,40天集中淬炼,1年跟踪指导,他们或许未曾料到,自己正在书写中国茶培训的新范式。这第一次的尝试,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不仅解决了“谁来教”的现实问题,更构建了“教什么”“怎么教”的科学框架。

十年耕耘,桃李芬芳。自2015年首创茶艺师资培训班以来,至连续举办10届,累计培养茶艺培训师461人2018年首创茶叶审评师资培训班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培养茶叶审评培训师325人2024年首创少儿茶艺师资培训班首届即培养少儿茶艺培训师43人累计培养覆盖全国3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以及荷兰、西班牙、韩国、马来西亚等地的829名精英师资。其中21人荣膺茶艺和评茶“全国技术能手”,70余名学员获评省、市级技术能手、工匠、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等荣誉,众多学员在国内外茶行业组织中担任要职,成为茶文化国际传播的中流砥柱。

图片

陈宗懋院士“全国技术能手”赠送亲笔签名的《陈宗懋传》

图片

孙忠焕会长、杨亚军研究员第一至第九届的优秀学员代表赠送科普书籍

从2002年播下第一粒人才的种子,到如今桃李遍及五洲,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与中国茶叶学会,正以国家级平台的格局与担当,持续书写“茶和天下”的辉煌篇章。新一届学员即将奔赴四方,中华茶文化传承的星火,正从西子湖畔,璀璨燎原,照亮世界。

2025年7月14日 10:2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