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绿色化之产业链转型升级

贵州茶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品牌建设不足,市场影响力有限

贵州茶产业虽有一定规模,但缺乏在全国乃至全球叫得响的知名品牌。省内众多茶叶品牌分散经营,各自为战,品牌集中度低,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合力。例如,贵州绿茶品类丰富,却没有像西湖龙井、福建铁观音那样具有广泛市场认知度和高附加值的标志性品牌。品牌宣传推广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品牌营销策略,使得贵州茶叶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缓慢,限制了产品的市场拓展和价格提升空间。

产业结构单一,附加值有待提高

贵州茶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茶叶种植和初加工环节,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较高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相对滞后。茶叶加工大多停留在传统的毛茶制作阶段,对于茶多酚、茶氨酸等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利用以及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的开发较少。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贵州茶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充分挖掘茶叶的潜在价值,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也限制了茶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产业创新发展

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但贵州在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相对匮乏。一方面,由于待遇和发展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吸引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另一方面,本地培养的茶叶专业人才数量有限,且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在茶叶种植方面,缺乏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影响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在加工环节,缺乏创新型技术人才,难以开发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新产品;在营销领域,缺乏懂市场、会经营的专业营销人才,导致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基础设施薄弱,抵御风险能力差

贵州部分茶叶产区地处山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不畅,影响了茶叶的运输效率和物流成本;水利设施不完善,在干旱或洪涝等自然灾害面前,茶叶生产易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产量波动和品质下降。此外,茶叶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一些小型加工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难以保证茶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基础设施的薄弱不仅增加了茶叶生产和经营的成本和风险,也制约了茶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发展。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强化品牌引领,提升市场竞争力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贵州茶产业应将品牌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关键突破口。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整合省内分散的茶叶品牌资源,打造具有贵州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例如,借鉴浙江 “安吉白茶”、福建 “福鼎白茶” 等品牌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贵州茶叶的文化内涵和品质特色,统一品牌形象和宣传口径,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美誉度。

建立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举办茶叶文化节、参加国内外大型茶展、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活动等方式,提高贵州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加强品牌保护,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的良好声誉。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创新,推动品牌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

新质生产力要求贵州茶产业突破传统的单一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实现产业的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发展。

在茶叶深加工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效率和纯度,开发茶多酚、茶氨酸等高端产品,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积极发展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兴产业,丰富茶叶产品种类。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动茶叶深加工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强茶叶综合利用,提高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例如,利用茶叶加工废弃物开发有机肥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实现茶叶资源的循环利用。

加强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

人才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贵州应加大对茶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加强茶叶相关专业的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茶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例如,开设茶叶种植、加工、营销、茶文化等相关专业课程,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通过提供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吸引优秀人才投身贵州茶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创新,对在茶产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和表彰。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产业发展韧性

新质生产力的实现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贵州应加大对茶叶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茶叶产区道路建设,提高道路的通达性和运输能力,降低物流成本。完善水利设施,建设灌溉系统和排水设施,提高茶叶生产的抗灾能力,保证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茶叶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提高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提高茶叶加工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实现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全程监控和管理,提高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率。

推动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贵州茶产业应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茶叶种植环节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等高品质茶叶。加强茶叶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确保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

推动茶旅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通过茶旅融合,不仅可以增加茶产业的附加值,还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强茶文化建设,弘扬贵州茶文化,提高消费者对贵州茶叶的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

新质生产力为贵州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通过强化品牌引领、延伸产业链条、加强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和推动绿色发展等措施的实施,贵州茶产业有望实现从传统产业向现代化、高端化、绿色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在实施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贵州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要不断创新和探索,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变化,不断完善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提高贵州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职业教育赋能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应紧密围绕贵州茶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除了传统的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还应增设茶叶深加工技术、茶文化与营销、茶旅服务与管理等新兴专业。例如,根据茶叶深加工领域对功能性成分提取、茶饮料和茶食品研发等方面的需求,设置相关课程,培养能够进行茶叶综合利用的专业人才。同时,关注茶产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的趋势,开设茶旅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既懂茶又具备旅游服务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使职业教育专业与茶产业的产业链条精准对接,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职业院校应与贵州当地的茶企、茶农合作社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学校可以将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茶叶种植、加工、营销等技能。例如,与茶企合作开展茶叶新品种培育项目,让学生参与到从选种、育苗到田间管理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同时,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行业专家可以走进学校授课,分享行业最新动态和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前沿技术。

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还要承担起对现有茶产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任务。针对茶农、茶叶加工工人、销售人员等不同群体,开展分层分类的技能培训。对于茶农,重点培训科学种植、绿色防控等技术,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对于茶叶加工工人,开展茶叶加工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提升茶叶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对于销售人员,进行市场营销、品牌推广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市场开拓能力。通过持续的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贵州茶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

职业院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到茶企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将最新的行业技术和实践案例融入教学中。另一方面,引进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适应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在培养茶产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还应注重传承和创新贵州茶文化。通过开设茶文化课程、举办茶文化讲座、开展茶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贵州茶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鼓励学生参与茶文化的创新和传播,如设计具有贵州特色的茶包装、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等。将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提升贵州茶产业的文化附加值,推动茶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

结语

新质生产力为贵州茶产业转型升级点亮航标,实现从规模外延扩张向质量效益内涵提升、从粗放经验管理向精细数据驱动、从单一业态经营向多元融合共赢的历史性跨越。在茶产业激烈角逐浪潮中稳健领航,绘就贵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展望未来发展征程,需时刻关注新质生产力要素动态演进,灵活调整产业策略,强化产学研用深度协同创新,精准锚定市场需求风向,方能确保贵州茶产业永葆生机活力。

(来源:茶约世界)

2025年9月16日 10:03
浏览量:0
收藏